bangbangbang(bangbangbang中文谐音歌词)墙裂推荐
从“经济学人”里的棒棒军,到雪儿的歌,昆汀的电影,《非诚勿扰》的过场音乐,“我是歌手”里的张靓颖,还有李太白的《长干行》,这都是阅读带来的奇趣。……
更有品味 · 更有智慧Better taste · Wiser life“姐夫”是大家对本文作者的爱称他是走遍世界的公务员,外企高管,大学教师,Homeschooling教育模式下的尝螃蟹的人……他是一个有着不普通故事的有趣的人。
以下,他正把学术期刊读得脑洞大开——卢峥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只图饱,还要尽量管好问题是,好的食物,如龙虾鲍鱼,一般都很可口,少有人不爱吃,但好书却不一定,有时甚至相反我们经常会对一些营养丰富的书望而却步,宁愿读娱乐八卦,图个放松。
其中潜在的逻辑是,书和食物相反,越有营养越乏味这个问题涉及的维度很多,我无意也无力展开个人觉得,阅读快感大小与内容关系不大,与读书的心情和方式有关这里试举一例,分享一下读严肃文字的别样经历学英语的人大多知道一本叫“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英国杂志。
它有150多年历史,内容多是思想和知识性的,比较严肃,甚至有点烧脑在中国出名据说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文章常被选作考研材料我喜欢,是因为经常能从中收获些奇趣
比如,前几天这本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的小文章,谈的是重庆“棒棒军”由盛转衰的历程,以此揭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我是半个重庆人,看到这个题目很亲切“棒棒军”是曾经遍布山城,拿着扁担,为个人和商家担物运货的挑夫。
这里不谈文章的具体内容,单说说题目给我带来的乐趣题目是 “Bang bang, I hit the ground”. 字面意思是“棒棒,我倒在了地上”既然写的是棒棒军由盛转衰,那“倒在了地上”应该指棒棒军一蹶不振,与文章内容完全相符,没什么难理解的。
但我感觉没这么简单新闻文章命名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直击主题,要么以隐喻或典故暗示主题如果是前者,用词大多会简单直接,比如可以叫“Bang bang is disappearing ”(棒棒正在消失),而现在这个题目转了个弯,更象有典故。
所谓典故,是作者与其心目中的读者共享的背景或文化信息错失或误读典故,不仅可能导致理解障碍,还会错过阅读中那种“会心一笑”的乐趣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bing一下(查英文度娘不好使,天朝又不能google)。
输入标题后,惊奇不断:头条搜索结果居然是“Cher Lyrics – Bang bang”(雪儿歌词-Bang bang) 雪儿(Cher)是美国老一代全能大明星,曾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还得过代表美国音乐界最高水平的格莱美奖,和电视界最高水平的艾美奖。
原来这首叫“Bang bang”的歌是雪儿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的红极一时的单曲,曾被Beyonce和Lady gaga等无数明星翻唱过,还被动作片大师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用作电影《杀死比尔》的片头曲。
我多年前看过这电影,但对里面的歌已全无印象
搜出的叫“Bang bang”的歌还不止一首另一首是近年大红的英国女星Jessie J.唱的点开一听, 非常耳熟,居然是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过场音乐,去年听张靓颖在“我是歌手”里也唱过歌名显然是从雪儿那里借来的。
打开雪儿那首歌的链接,听到的是一首舒缓的情歌:I was five and he was sixWe rode on horses made of sticksHe wore black and I wore white
He would always win the fightBang bang, he shot me downBang bang, I hit the groundBang bang, that awful sound
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down.当我们还是5,6岁的孩子骑着木马,玩打仗的游戏我穿黑衣,你穿白衣每次打赢的,总是你Bang bang,你朝我开枪Bang bang,我倒在了地上
Bang bang,一声可怕的枪响Bang bang,我的宝贝把我打倒在地上原来“经济学人”那篇文章的标题是这首歌副歌里一句反复吟咏的歌词棒棒正好与歌里的玩具枪声谐音,而“我倒在了地上”也与棒棒军衰落的意思暗合。
听到这里,我能想象外国读者看到这个标题时那种妙趣横生的感觉但妙趣还不止于此听到这段歌词:一个5岁的女孩和6岁的男孩,骑着木马玩游戏这是什么场景?中国人脑子里会不会浮现 “青梅竹马”四个字,和李白那首《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太象了!都是以女孩为第一人称叙事;妾发覆额,即垂髫之年,差不多就是5,6岁的样子;连游戏的道具都类似,一个木马,一个竹马隔着一千多年和半个地球,两个洋娃娃照着李白的剧本演绎着一幅青梅竹马的画面。
接着往下听:Seasons came and changed the timeWhen I grew up, I called him mineHe would always laugh and say
"Remember when we used to play?"Music played, and people sangJust for me, the church bells rang.Now hes gone, I dont know why
And till this day, sometimes I cry季节变迁,时光荏苒长大以后,我们彼此相恋他总对我嬉笑调侃问我是否记得儿时的游戏片断?音乐响起,人们欢唱为祝福我们,教堂将钟声敲响你却悄然离开,不知去向
直至今日,我仍泪眼汪汪再看李白的诗: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两个故事的发展,也如此相似:。
长大以后,古今、中外这两对两小无猜的玩伴都变成了恋人,并结成了眷属,但最终结局却是:男孩离去,留下女孩独自哀怨(只是李白的故事里,男主角据说外出经商了而雪儿歌里的男主角则是不辞而别)冥冥之中,李白的诗在千年之后被改编成了一首英文歌,在西方广为传唱。
从“经济学人”里的棒棒军,到雪儿的歌,昆汀的电影,《非诚勿扰》的过场音乐,“我是歌手”里的张靓颖,还有李太白的《长干行》,这都是阅读带来的奇趣也许有人会说,这样读书太扯,已经离题万里了人到中年,读书不主要就图个乐吗。
注: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我和世界之间在这里我们聊与 艺术 · 心灵成长 相关的事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